我们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领域:基因组编辑与植物合成生物学。
基因组编辑能够对基因组序列进行精确的靶向重写,正在深刻改变我们解析基因功能、重编程生物过程以及加速作物改良的方式。我们致力于探索基因组编辑的底层逻辑与分子机制,并据此开发适用于植物系统的新型编辑技术。
我们关注的核心科学问题包括:基因组编辑酶如何在自然界中进化而来?哪些天然生物元件具备可编程潜力,可被开发为新型编辑系统?限制编辑效率、特异性和可扩展性的关键因素是什么?编辑工具在不同植物细胞环境中如何发挥作用?是否可以在无需引入外源DNA的前提下,实现高精度、低脱靶的基因组重写?
一方面,我们针对尚未被开发为编辑工具的潜在生物元件,系统挖掘其功能多样性与结构基础,追踪其分子进化路径,解析关键节点酶的作用机制,开发了如TranC(Transposon and CRISPR intermediate)等具有独特机制的新型编辑系统,显著拓展了基因组编辑工具的来源与功能边界。另一方面,我们围绕已建立的核心编辑策略,构建了一整套多功能技术体系,包括碱基编辑、先导编辑和大尺度染色体结构工程,在水稻、小麦、玉米和大豆等多种作物中实现了精准的DNA替换、插入与删除。通过深入的机制解析与技术迭代,我们正推动基因组编辑成为下一代高产、抗逆作物育种的关键技术引擎。
人工智能(AI)正在彻底革新我们理解、设计与优化遗传操纵工具的方式。随着结构预测工具AlphaFold2/3的突破,以及AI在生命科学各领域的广泛应用,AI驱动的工具开发正逐步取代传统以实验为主导的开发模式,大幅提升效率、降低人力与时间成本。
我们于2023年首次提出AI辅助结构聚类的新酶挖掘方案,改变了新酶挖掘的研究范式。后续,团队进一步开发了AI引导的酶优化平台,通过整合进化与结构约束,实现了多种基因组编辑器的高效进化。通过将人工智能与实验反馈相结合,我们正在拓展可编程生物学的范围。通过计算模拟甚至替代湿实验,是当前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和前沿方向,而本研究在此方面开展的探索具有积极意义。
基因表达调控决定了作物的生长发育与性状表现。定量操纵目标基因表达,是精细改良复杂农艺性状的关键路径。本实验室致力于开发高精度、可编程的基因表达调控技术,推动作物性状的定制化设计。
在转录后层面,我们通过靶向编辑保守剪接位点,建立了调控前体mRNA可变剪接的高效方法,实现了对蛋白亚型的精细控制。在翻译层面,我们基于精准基因组编辑,系统优化上游开放阅读框(uORF)的起始密码子、序列组成、长度以及与主开放阅读框(mORF)之间的距离,开发出可精准调节靶标蛋白翻译效率与表达丰度的策略。这一方法已成功应用于生菜、番茄、草莓和水稻,实现了对维生素C合成、糖含量、株型等重要作物性状的定制化调控。
面向未来,我们将整合基因组编辑、定向进化、高通量筛选、单细胞多组学与AI建模等手段,深入挖掘调控基因表达的顺式调控元件,解析多尺度表达调控网络,力求实现对基因表达丰度、组织特异性、亚细胞定位和表达类型的多层级、定量化控制。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面向作物精准设计的可编程表达平台,加速复杂性状工程化定向改良及下一代作物的创制。
高效的递送与再生体系是植物基因组编辑应用中的关键技术瓶颈。本实验室聚焦于突破传统遗传转化方法中普遍存在的基因型依赖性、再生周期长和顽拗型物种转化难等问题,开发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技术平台。
我们已建立多个小麦递送系统,包括开发出符合生物安全规范的RNP/mRNA递送平台,在不引入外源DNA的前提下,实现精准、高效编辑,降低了监管与产业化风险。同时,基于TaGRF4–TaGIF1的共转化方法与BSMV-sgRNA病毒载体体系,实现了不同小麦品种的高效、可遗传基因组编辑。在植物再生方面,我们整合单细胞转录组、代谢组和蛋白质组学等多组学数据,系统挖掘并验证关键再生调控因子,成功突破了籼稻、四倍体野生稻与八倍体草莓等难转化物种的再生障碍,为不同物种的广泛适用性奠定了基础。
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农杆菌和基因枪等传统递送技术,拓展RNP/mRNA无DNA编辑平台至经济作物、园艺植物和林木等多类物种。同时,计划结合AI算法与机器学习模型,模拟调控网络并指导蛋白质的定向进化,开发新型高效再生因子,从而构建高效、稳定、可控的植物再生诱导系统。
将前沿生物技术应用于作物性状的塑造与改良,将持续产生具有重要价值的生物产品,其应用涵盖粮食生产、医药健康等多重领域。长期以来,我们以“生物技术的迭代升级驱动作物性状的工程化设计与塑造”为重要研究方向,成功助力了作物育种范式转变。我们开拓了野生植物从头驯化、植物功能基因原位饱和突变、作物性状精细设计及多倍体复杂作物基因组操纵等新型育种策略,使传统方法难以实现的作物基因组设计成为可能,并已创制出在抗病性、营养价值、风味等性状上具备优异特性的新型作物。目前我们还在尝试将AI等更多的技术手段融入作物设计。这些成果正在我们的推动下,逐步从实验室走向生产应用。